卓越教学沙龙第七期|本科生谈《中国政治社会分析》课程——刘雅雯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的感想

作者:2023/07/10 05:38

        6月2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卓越教学沙龙2023年春季学期第七期——研究型教学专题研讨会”活动在闵行校区一教429室举行。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向民和五位优秀本科生围绕“研究型教学”课程《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展开分享。本文是刘雅雯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的感想。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的感想

刘雅雯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这门课终于结课了。我本以为我会有很多话想说,但是真正在写结课感想的时候,反而有些不知从何说起。对这门课本身发表观点自然是很简单的——这可能是政院给本科生开的课中个性最鲜明的一门课,也是最硬核的一门课。这门课是一门研究性课程,授课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做一个研究,因此任务量非常大,但坚持下来也很有收获。

 

      但是,这门课之于我自己的意义又到底何在呢?不妨先从选课时的心路历程说起吧。与其他一些被这门课的名字骗了的同学不同,我在选课之初就知道这门课是一门硬核的研究性课程,而这也正是我选课的目的。在读大学的前两年,我一直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身边的所有老师都在让我们写论文,要申请各种项目也需要让我们做研究,但是没有一个人系统地教过我们论文应该怎么写、研究应该怎么做。这种力不从心之感在大二下时达到了顶峰,当时我在两个月之内写了十多篇小论文,这也促使我去思考一个合格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应该如何做出一个合格的研究。于是在大三的时候,我会刻意给自己选一些教授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而在很早之前,我就听闻过王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注重研究方法的老师。在去年封校的时候,我听了他做的《国家与社会革命》线上读书会,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想法、非常成熟的研究者。以上种种,则成为了我选这门课的理由。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党代会的经验材料,挖掘了欧克肖特的理性主义理论,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分析,产出了一篇规整的学术“八股文”。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知道了一篇合格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知道了文献综述、分析框架等等的东西都承担着怎样的职责。此间的种种,我想我不必在此赘述。这些过程固然是宝贵的,但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王老师的个人魅力。在与王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他活跃的思维和迸发的灵感,他似乎觉得一切都是有趣的、开阔的、不设限的。他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且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王老师在讲《国家与社会革命》的时候,不仅分析了斯考切波的写作思路,还以此入手分析了斯考切波是如何规划她的学术生涯的,似乎斯考切波是王老师的学术榜样。而我想说,王老师是我的学术榜样,他让我看到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是如何对待研究的。

 

      虽然我还是本科生,但我一直在心里把自己当研究生来对待,我会不断地思考我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更好的研究,可是这也为我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因为兴趣和求知欲而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逐渐变成了一项机械的工作,最初的兴趣与求知欲一点点消磨殆尽,最后产出的论文在我看来则是味同嚼蜡,完全没有为自己感到自豪的心情。而王老师却告诉我们,政治学是好玩的——我将其理解为,不仅是要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感兴趣,也要以一种玩乐的心态去享受整个求索的过程。在以后,我也会努力,尽力做到以谦虚的心态对待学问,以享受的态度对待研究。

 

文字|刘雅雯

编辑  |  卢昱舟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03394
地址:东川路500号 200241 电话:86-21-62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