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概览

作者:2021/12/16 02:48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即将启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希望通过努力,继续保持政治学科每年均有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传统。2021年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共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本期推出这些项目的情况介绍和课题主持人的申报心得,为学院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蓄力。

课题聚焦于重大疫情下舆情引导策略介入前后公众立场变化,在数据驱动的范式下,结合深度学习,通过公众立场变化的测度来研判舆情引导策略的有效性。

从学理层面看,课题着眼于微观层面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认为舆情引导的效果表现为受众在特定舆情主题上持有立场的变化,可利用对比分析方法评价舆情引导有效性。基于立场分析(Stance Analysis)方法,以舆情话题为单位进行舆情建模,引入图神经网络模型提取舆情内容中公众立场信息,对舆情引导策略进行直接评价。课题突破已有的文本分析,从节点属性、关系结构与文本信息这一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来进行评价。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延展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边界,深化网络舆情引导效果评价研究,对拓宽新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应用价值看,课题有助于完善舆情引导机制,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实现网络舆情有效治理。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直接对舆情引导有效性进行评价,以效果评价带动策略完善,提供各级决策部门均可参考的措施;其次,通过预测引导策略的有效性,为决策部门确定舆情引导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有效治理提供帮助。


于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政府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管理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天津社会科学》、《情报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了2021年国家级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研)、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研)、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已结项)。2010年至今,出版了一部专著,主编了一本教材。

代表作列表

[1]从媒体到受众:政府危机传播效果的二级评估模式建构[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年第2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  独作

[2]微博传播过程中用户影响力的特征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3年第8期  第一作者

[3]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M].研究出版社.北京,2013年9月  独作

[4]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3年第12期  第一作者

[5]政策解读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第一作者

[6]政务微博的互动性边界与操作效果研究——以上海发布为例[J] 编辑之友,2015年第4期  独作

[7]政媒关系生态:政府与媒体在导播间中幕后角力过程——以“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为例[J]  电子政务,  2016年第5期  独作

[8]基于社会化问答社会涌现模式分析的领域热点识别研究[J].情报学报,2021年第2期  独作

[9]故乡何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民工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对抖音“福建村”的考察[J]. 新闻界,2021年第9期  第一作者


一是坚持不放弃,实力与运气的碰撞需要等待时机;

二是在结合热点与国家战略的同时,仍要尽量联系到自己的已有研究基础上;

三是这次项目申报前很认真的听过本学科大佬的一次申报指导讲座,有很多干货细节提示值得注意,每个学科特点不同,还是要有所了解;

四是本次申报在“选题依据”部分非常明确的指出,所选题目基于指南中的第几个题目以及做了哪些调整与改变,对于评审专家来说,这样的点题很重要。


本课题关注在晚近二十余年逐渐兴起并发展的传播研究“物质性转向”视野下,有哪些相应的理论与学术资源激发了这次转向?这些理论又分别属于何种思想史脉络?在这些思想的共同给养下,最新的传播理论又呈现为哪些不同取向的研究导向?这一总体问题。

基于这个总体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便是:过去二十年来,(1)物质性视野下传播理论的发展路径,既包括显性的发展脉络,如从“媒介理论”、“文化社会学”出发,也包括隐性的发展脉络,如从STS、技术哲学路径出发;以及(2)传播理论构建的最新进展,既包括“社会理论取向的”媒介化研究,也涵盖诸如“技术哲学取向的”身体研究,等等。进而本课题用物质性视野下传播理论的“学术源流——分析向度——研究路径”的学理逻辑串起三大研究板块,并构成了具体的研究内容。

  

戴宇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晨光人才”(2019)。主要负责政治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青年项目。著有《遭遇“视差之见”:齐泽克与文化研究》,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并曾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选择较为前沿的课题形成申报书。同时设立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并以相关联的逻辑串联起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整理。合理排版、调整格式,保证申报书重点突出。


该项目主要回答两个系列的问题:第一,俄罗斯边疆治理与发展以什么形式展开,这里涉及如何深入理解在世界秩序百年大变局俄罗斯在全球和欧亚大陆的地位、俄罗斯边疆观念在冷战后的演进、俄罗斯治理与发展边疆社会经济的路径;第二,影响俄罗斯边疆地区战略制定、调整、成效的结构性因素,重点讨论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集权、进口替代等产业政策调整、对外关系等重大国内国际进程对俄罗斯发展边疆的影响,同时,通过综合比较视角,探讨这些结构因素在俄罗斯的特殊性和具体呈现。对于俄罗斯这样的超大型国家而言,边疆治理与发展事关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大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治国必治边”。俄罗斯在重构治理体系背景下的边疆地区发展战略值得关注,中国需要深度研判在当前俄罗斯边疆地区发展的演进、新路径以及长期存在的制约因素、规律和影响,从另一路径得到启示和警觉——深度知彼以更好知己。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把“21世纪以来俄罗斯边疆地区治理与发展”作为透视镜,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边疆地区治理的问题所在,分析普京时代俄罗斯央地关系调整的进程,洞穿其发展规律和外溢的影响及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界改变总体上仅从局部层面关注俄罗斯边疆地区问题的现状,开辟新的研究路向、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借鉴普京时代俄罗斯边疆地区治理与发展的经验得失,寻找能够在“双循环”格局下适合中国、俄罗斯等超大型国家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

在研究路径上,不是以单个边疆地区入手,而是将边疆地区发展置于比较的环境中,通过多案例多变量比较窥探影响俄罗斯边疆地区发展的实质特性。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关注俄罗斯边疆地区发展国内外因素的互动过程以及影响演进轨迹的情境性因素,尝试突破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目的论,尝试将俄罗斯边疆地区治理与发展研究纳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范式的研究路径中。


崔珩,1986年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秘书、《俄罗斯研究》杂志编辑。主要研究俄罗斯边疆地区治理与发展、俄罗斯联邦关系、中俄务实合作等问题。研究特色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学术、媒体与资政相互借鉴。主持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1世纪以来俄罗斯边疆治理与发展研究”,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智库成果培育项目1项。在SSCI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发表论文“How Political Conflicts Threaten Energy Secu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 A Study on the Sanctions Imposed on Iran ”。在《俄罗斯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俄罗斯重要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撰写2019年主题报告“Developing the Far East and Chinese-Russian Relations: New Perceptions and New Practices”。在《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发表评论50余篇。多篇专报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获得中央主要领导批示。


在前期研究成果不多的情况下,选题和打磨申报书十分关键。对于国际问题研究类课题来说,尽管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国外问题,最终落脚点需要着眼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至少可以为之提供借鉴。申请书需要反复打磨,请最近几年拿到项目的同事、朋友帮助提意见,好的项目申请书是团队劳动的成果。


自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虽有波折,但总体平稳。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提升,欧盟层面对华政策“对抗性”思维日渐增强。欧盟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之下,无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还是外部环境都将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欧盟提出“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与“主权欧洲(sovereign Europe)/欧洲主权(European sovereignty)”的构想,欧盟外部身份逐渐从“软实力”向“硬实力”过渡,中欧关系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因此,该选题契合时代主题,关切中国发展,也对应本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选题。

“主权欧洲”无论是作为欧盟的政治话语建构,还是战略目标,亦或具体外交实践,必然会对欧洲一体化以及中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从身份政治视角研究“主权欧洲”仍是空白。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该研究关注“主权欧洲”构想的建构以及“主权欧洲”建设,从身份政治的视角分析其对欧洲一体化以及欧盟外交的直接影响,有助于深化区域一体化理论。

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主权欧洲”的内涵及其在主要政策领域的主张,能够预测欧盟对外政策的变化方向及机制。一则,新冠疫情的全球冲击对中欧关系造成新的影响。尽管中欧官方层面都强调合作抗疫的重要性,但是围绕疫情的“话语权之争(battle of narratives)”使中欧关于对方的公众舆论都有所恶化。“主权欧洲”对中欧关系的关切就是题中之义。二则,2021年德国大选,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对华政策及其对欧盟整体对华政策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马克龙作为欧洲新生代领导人已逐步形成取代默克尔之势,他所倡导的“主权欧洲”及其欧洲主义政策倾向都将对欧盟发展产生影响,并塑造全球政治结构。综上所述,该研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主权”的目标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从而为中国应对欧盟对华策略调整的影响提供策略建议。

  

杨一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中欧关系、公共外交、规范扩散。研究成果可见于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等期刊。个人专著Telling the EU’s Story by Others: The Jean Monnet Programme and European Union Public Diplomacy已于2019年由美国Lexington Books出版发行。


首先,从选题方面,这次选题在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之上,特别注意跟选题指南中的题目的关联度。其次,从申请书的呈现方面,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严谨。最后,多听取学界前辈的意见。项目最终立项得益于学院负责科研工作的老师全程的帮助。此外,叶淑兰老师阅读了初稿并对写作思路和申请书的整体呈现方式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申请书最终稿也得到了吴冠军老师和余南平老师的指导。

除了对这次申请书提出修改意见的几位老师之外,齐卫平老师、田锡全老师在前两次申请中,也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和建议。尽管前两次都没有能够获批立项,但是学界前辈基于自己的申请经验,对选题、写作和主次内容的呈现都有非常独到而准确的见解,都帮助我这次的申请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编辑 | 吴宗晏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03394
地址:东川路500号 200241 电话:86-21-62233333